9月3日收盤,恒生指數成功站穩25000點大關,南向資金繼續保持強勁態勢,當日凈流入額達到55.08億港元。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9月3日收盤,年內南向資金凈流入規模約為10057.29億港元,成功突破萬億港元大關。
結合各方面信息,筆者認為,南向資金持續大規模流入主要表明以下三點:
首先,南向資金已成為提升港股流動性的關鍵驅動力。香港交易所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內地投資者在離岸市場的參與度不斷提高,帶動港股通2025年上半年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1110億港元,接近2024年上半年的三倍。
另有數據顯示,年內南向資金日均流入量為63.4億港元,遠超2024年日均流入34.7億港元水平。僅8月15日單日凈流入量便高達358.76億港元。同時,南向資金在港股市場總成交額的占比持續攀升,今年上半年該比例達23%,遠高于2024年的17.3%、2023年的14.1%以及2022年的11.8%,顯示其對市場交易的貢獻度不斷提升,有助于改善港股市場流動性。
其次,南向資金的投資偏好鮮明,主要青睞高股息、低估值及高成長板塊。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南向資金持股比例超20%的個股共有81只,主要集中在醫療保健業、金融業、工業、信息技術等領域。
從一季度的信息技術到二季度的新消費,再到近期的醫療保險和金融板塊——南向資金這一持倉變動路徑,體現了內地資金對港股整體戰略性配置的提升。這也從側面表明,南向資金在調動投資情緒和優化選股思路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
最后,港股市場稀缺性優質資產突出,吸引更多資金長期布局。對于南向資金而言,無論是想追求分紅資產的穩定回報,還是要分享新經濟板塊的成長性,香港市場都具備明顯優勢。港股市場擁有一批稀缺性優質資產,例如,互聯網平臺、創新藥企以及新消費、AI概念等高成長性資產,長期受到資金關注。今年以來,在港上市的59只新股中,已有13只被納入港股通,主要集中在消費、科技、醫藥等熱門板塊,進一步增強了港股的結構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