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桑西移”到“東絲西移”“東綢西移”,廣西正逐步成長為全國最大繭絲綢基地。同時,一場關于農業產業化和數字化的科技碰撞也正在八桂大地的田間地頭展開。近日,記者在廣西河池市采訪發現,科技與思維的碰撞點燃了繭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成為繭絲綢產業向全產業鏈和數字化轉型的強勁驅動力。
科技“織繭”賦能產業“蛻變”
廣西河池市地處北緯24度,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孕育出了全球面積最大、品質最優的桑蠶繭基地。河池市桑園面積、蠶繭產量連續20年排全國地級市第一,繭絲加工能力連續15年排全國地級市第一,以河池為主導的廣西蠶桑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成功獲批創建。
蠶絲雖細,卻可編織華美錦繡;創新雖小,卻可成為繭絲綢產業連點成線、織線成鏈的關鍵力量。科技創新不僅在產業鏈的傳統環節,也在許多關聯行業,科技織就的產業“新繭”正不斷孵化和培育新項目,賦能產業在降本增效和培育新增長點方面持續“蛻變”,成為推動繭絲綢全產業鏈發展的核心力量。
在廣西廣通春灃蠶種有限公司的院子里,一只只蠶蛹被一臺機器快速識別和分揀,并從兩個通道掉進分選籃里。
公司負責人谷愛雷說,這是集團開發的第三代蠶蛹分選機。以往單純依靠人工進行分辨,即使是熟練工分選一張約1400粒蠶蛹也需要半小時以上,而通過第三代儀器,可以將時長縮短到5分鐘內。即使加上人工復核的時間也可以將效率提升3倍左右。
“這臺機器串聯起的不僅是蠶蛹選育等環節,更是結合廣西豐富的市場資源和數據資源不斷構建和完善的大數據模型,有助于提高篩選速度和準確度。”谷愛雷說,作為總部在山東的蠶種集團,其將廣西從單純的蠶種銷售地,逐步升級為蠶種選育基地和智能化設備試驗場。
在河池市最大的繭絲綢生產企業——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的廠區內,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韋年光介紹他們新投入使用的蠶繭凍庫。
韋年光說,往年蠶繭經過烘干處理失去了生物活性也喪失了許多經濟價值,只能作為飼料原料銷售。而通過智能溫控的凍庫進行收儲,可以保持蠶蛹較長時間的生物活性,并作為健康食品的原料進行銷售,每噸價格可提高1萬元左右,市場前景廣闊。
而作為冷庫智能溫控系統的供應商,廣西河池市一冷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在幾年前也只是當地一家傳統的空調系統服務商。該企業負責人說,企業圍繞蠶繭冷庫開發智能管理系統是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共同推動下開展的。當地企業和政府長期圍繞高質量創新的探索為技術的開發和落地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大環境支持,而基于當地產業大數據整理和應用開發的技術已成為企業對外拓展并走向東盟市場的敲門磚。
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正為當地繭絲綢產業轉型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發展動能。從桑蠶種養、繅絲加工、絲綢生產到品牌銷售,全鏈條數據采集和管理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模式、提升整體生產質量、延長產業鏈條。科技加持下,不斷蛻變的繭絲綢產業正持續助力當地打造“河池桑蠶繭,世界新絲路”的城市名片。
打造繭絲綢人工智能產業基地
如今的繭絲綢,正成為河池市加快構建面向東盟人工智能合作的重要垂直行業數據源。
一位蠶農開著三輪車拉著滿滿3袋蠶繭進入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的廠區內,不到10分鐘,該企業自建的桑蠶綜合管理系統就完成了從蠶農信息收集到蠶繭評級、入庫和支付等一系列手續。
負責收繭的站長覃朝禮說,通過長期收集和整理構建起的蠶農和蠶繭質量評價大數據是這套系統的核心,不僅可以輔助完成蠶繭收購,還可以助力企業實現對蠶繭數量、質量和價格等進行大數據整理和研判,提升管理水平。
從蠶蛹分選到蠶繭收購,從蠶繭儲藏到繭絲綢加工,從數字化產品設計到全球市場數據研判,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成為了當地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河池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韋發才說,依托中國——東盟(河池)桑蠶繭絲綢產業綜合服務平臺,河池市規劃建設中國——東盟桑蠶繭絲綢數字創新中心及繭絲綢交易中心,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通種養、加工、生產、銷售全鏈條,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河池市副市長曹崇俊表示,河池作為全國乃至全球桑蠶繭絲綢產業核心區,涉及一二三產業,擁有從種質培育、種桑養蠶、繭絲綢加工、織綢、印染、蠶桑綜合再利用等完整全產業鏈條。蠶種、生絲蠶繭及周邊生產設備與東盟各國產生跨境交易,具有產業鏈條長、端口完整、數字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有利于形成更豐富、更開放的高質量數據庫和豐富的應用場景。河池將緊扣“人工智能+”目標,以蠶桑產業為突破口,謀劃“中國-東盟桑蠶繭絲綢數字產業創新中心”“河池桑蠶繭絲綢可信數據空間”等多個項目,打通全產業鏈數據壁壘,推動智能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