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小米汽車工廠圖②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級工廠圖④小米汽車工廠出廠的新車公司供圖
圖③阿爾特設計的車型錢柏禧/攝
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各地紛紛加力布局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將其確立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形成了多點開花、百舸爭流的產業競爭格局,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向著全球價值鏈頂端全速前進。
作為首都產業版圖的重要一極,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又稱“北京亦莊”)依托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先發優勢和產業基礎,在全國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中占據獨特位置。這里既是高端智能整車制造的集聚地: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米汽車”)實現從建廠到量產的高速推進,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新能源”)不斷完成智能化與平臺化升級;同時,作為全國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這里還吸引了北京萬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集科技”)、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爾特”)等技術企業落戶并深度參與產業發展。
截至目前,北京亦莊已集聚智能網聯汽車企業120余家,初步形成由整車龍頭企業示范引領、創新型企業為主導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生態,產業鏈涵蓋車、路、云、網、圖、數據、汽車芯片等細分領域。
在政策支持下,北京亦莊依托整車制造與智能網聯的“雙輪驅動”,正加速形成從設計、測試到量產和商業化的全鏈條生態,成為全國智能汽車產業版圖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高端智能制造提速
整車項目落地結果
在北京亦莊智能汽車產業的“雙輪驅動”格局中,高端智能整車制造是最顯性的“硬支撐”。
小米汽車是北京亦莊近年來最受關注的整車項目之一,其在這里實現了“從零起步”。走進位于北京亦莊的小米汽車工廠,記者被其規模所震撼:71.8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相當于一個故宮,高大的廠房一字排開,屋頂鋪滿光伏板,一個綠色低碳的“智慧工廠”躍然眼前。
走進車身車間,700多臺機械臂在焊接、涂膠、裝配等環節精準配合,關鍵工序100%自動化,激光雷達實時檢測精度可達0.05毫米。在總裝車間內,汽車的前后風擋、全景天幕在機械臂的操作下精準落位,電池與車身的合裝過程更是達到0.1毫米的定位精度。每一輛新車下線前,都要駛上廠區內2.5公里長的測試跑道,通過涵蓋18種路況的動態驗證,確保車輛以最佳狀態交付。
相較于小米汽車,北汽新能源在北京亦莊的布局更像是一場體系化的升級。其母公司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藍谷”)總部“中國藍谷”設在亦莊,配套的試驗中心擁有88個實驗室和400余臺套國際先進設備,全面覆蓋電池、電機、電控等六大核心領域。北汽藍谷母公司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集團”)擁有超過五百萬輛高端豪華車的制造經驗,旗下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奔馳”)總部也設立在北京亦莊。
如今,北汽集團在北京亦莊再次押注高端。享界作為北汽新能源與華為合作的豪華新能源品牌,與鴻蒙智行生態深度融合。對北汽集團而言,“ALLIN”享界既是六十年高端制造底蘊的延續,也是智能化、電動化時代的新起點。
走進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級工廠,記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不同于傳統車間的清新與安靜。這里以“綠色、環保、低碳”重新定義了新能源汽車制造的標桿。
工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工廠采用綠色工藝及材料,應用環保裝備,全面實現低碳排放,環保指標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同時,工廠利用大數據、大模型、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實現數據“智采”“智用”“智存”。沖壓、焊接、涂裝、總裝四大工藝的2843套核心設備全部聯網,實時自動采集生產數據,實現全廠多板塊數據透明化管理。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有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北京亦莊的汽車產業已形成近三千億元級產業集群,產值規模占全區超40%,是區內工業產值的基本盤。目前北京亦莊正在圍繞建設汽車智造創新城這一總體目標加速前進,錨定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方向推動傳統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將汽車產業打造成為更富有發展活力、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
該負責人介紹,產業體系上,北京亦莊形成了以北京奔馳為龍頭的高端汽車產業體系、以小米汽車和北汽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以國汽智聯為引領的智能網聯產業體系,已集聚一批新龍頭企業以及近百家國內外知名零部件企業。
智能網聯先行
開放場景促技術落地
整車制造為北京亦莊智能汽車產業提供了扎實的產能基礎,而智能網聯正在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引擎。
2020年9月份,北京亦莊率先建設全國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采取“小步快跑、迭代完善”的原則,分階段持續優化推進:在1.0階段實現試驗環境搭建,2.0階段完成小規模部署,3.0階段實現規模部署,4.0階段進行推廣和場景優化。目前已完成600平方公里車路云一體化基礎設施連片覆蓋,首次在全國建成涵蓋“車、路、云、網、圖”五大體系的城市級工程試驗平臺,助力我國汽車產業快速迭代發展,形成領先態勢。
在此基礎上,北京亦莊打造了“場景先導”機制:不只是提供道路,而是開放一系列應用場景,包括無人配送、自動泊車、智慧公交、智能物流等。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研發需求申請進入不同場景,獲得實時路測數據和基礎設施接入權限。
萬集科技智能網聯事業部總經理高鑫告訴記者:“北京亦莊擁有成熟的汽車產業生態,尤其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領域布局完善,這為公司相關業務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為公司車路云業務在全國范圍內的全面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北京亦莊的道路上,萬集科技的智能感知系統以及車路云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正在與城市治理等場景深度對接。
采訪中,記者看到萬集科技的車路協同設備正在路側運行:感知單元捕捉到前方路口的信號燈狀態與車流信息,實時傳遞給測試中的車輛,再由云控平臺進行統一調度。這種“車—路—云”融合,不僅提升了自動駕駛的安全性,也讓整個城市的交通效率得到改善。“可以說,我們扮演的就是‘交通賦能者’的角色。”高鑫說。
在北京亦莊的智能網聯版圖中,除了整車與路側設施企業外,還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汽車設計與研發服務商,阿爾特便是其中的代表。阿爾特董秘高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亦莊是全國最早推動前沿技術落地的地區之一,對阿爾特這類科技型企業來說,亦莊不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有完整的生態和政策支持。”
北京亦莊在智能網聯、零部件制造、整車研發等環節形成了完整鏈條,讓企業能夠就近開展協同。高晗表示,汽車行業產業鏈較長,一個車型往往涉及上萬個零部件。北京亦莊集聚的上下游企業,讓公司在研發過程中能夠快速對接需求、獲得反饋,這對設計類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同時,北京亦莊的政策支持也讓阿爾特的成長更具確定性。從土地到園區建設,從審批到人才政策,工委、管委會“手把手”幫助企業對接資源,還將阿爾特評為“一級用人單位”,在落戶、培訓、人才激勵等方面給予支持。這些支持讓企業在吸引高端設計和研發人才上更具競爭力。
據了解,北京亦莊將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有機銜接,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堅—產業轉化”的創新閉環,每年配置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技術攻堅,設立2億元人才發展基金定向扶持早期項目,通過打造國際人才社區,構建健康良好的人才生態。
集群效應初顯
產業協同走向閉環
當小米汽車、北汽新能源在北京亦莊不斷提升制造效率,當萬集科技、阿爾特等創新企業在路側感知、整車設計等環節加速落子,一個互相嵌套、相互賦能的汽車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數據顯示,北京亦莊已集聚智能汽車上下游企業數百家,涵蓋整車制造、三電系統、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汽車設計與測試等環節,初步形成了“制造+網聯”雙輪驅動的完整閉環。
企業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北京奔馳、小米汽車、北汽新能源等整車廠不僅是零部件企業的客戶,也是測試場景的參與者;萬集科技、阿爾特這樣的科技公司則通過車路云和研發設計服務,為整車和零部件企業賦能。
與此同時,北京亦莊還集聚了眾多國家級平臺,產業生態完善,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阿爾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等共同推動共性技術研發、測試驗證、標準制定等工作。
從全國范圍看,智能汽車產業競爭激烈。北京亦莊的獨特之處在于政策的“先行先試”,以及制造與智能網聯并重的“雙輪驅動”路徑。
技術升級、產品落地和政策支持的疊加,讓北京亦莊的汽車產業具備加速躍升的條件。北京亦莊正在推進270萬平方米的汽車智造創新城建設,規劃“一港四基地”的空間格局,為整車、零部件和創新企業提供更系統的承載空間。與此同時,世界超級跑車挑戰賽、新能源汽車大賽、智能網聯汽車大賽等專業賽事相繼落地,為北京亦莊吸引更多技術與資本資源,推動產學研用的進一步融合。
面向未來,北京亦莊將積極搶抓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變革發展機遇,聚焦產業發展趨勢和核心技術突破,強化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布局,加快向“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車聯服務”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轉變。力爭到2030年北京亦莊汽車產業集群規模突破4000億元。
從“北京制造”到“智能亦莊”,這片位于北京東南部的產業熱土,正以政策為引擎、企業為主體、生態為支撐,駛向全國智能汽車產業的第一陣營。隨著更多項目投產、更多場景開放,北京亦莊不僅有望成為北京汽車產業的增長極,也將為全國智能汽車產業發展提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