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元證券黨委委員,長盛基金黨委書記、董事長 胡甲
公募基金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國內公募基金規模從2019年初14.7萬億增至8月26日的35萬億,年復合增長率超14%,是國內大類資管第一大品類。今年5月,監管機構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強調以“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堅持以投資者為本,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要求建立長期考核機制、加強投研能力建設、提升權益基金占比、加快金融科技運用、加強公司治理等,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形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局面。但是,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馬太效應加劇,中型公募面臨頭部擠壓與尾部蠶食的雙重壓力。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投資者需求,中型公募基金要以落實《方案》為契機,努力實現跨越發展。
一、中型公募基金面臨的發展困境和政策機遇
在頭部效應顯著的公募基金行業格局中,頭部公募機構依托品牌、渠道和資源優勢持續擴大市場份額,尾部小型機構則憑借靈活機制和特色化策略蠶食市場,而處于中間梯隊的中型公募基金在雙重擠壓下面臨多重發展困境。
(一)市場馬太效應愈發明顯。雖然公募基金總規模首次突破35萬億,但Wind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行業前30家公司管理著行業77%的資產,此后40家中型公募基金,僅管理著行業17%的資產,另外近百家公司管理著行業6%的資產。
(二)產品結構與產品創新存在瓶頸。中型公司擁有的競爭要素,頭部都有;頭部的明星基金經理、ETF產品線等,中型公司卻難以承擔相應的資源投入。市場的創新產品,也是頭部先進行試點,基本無緣中部公司。
(三)投研能力與人才儲備潛力不足。中型公募基金的投研團隊規模普遍在50-100人之間,在獲取外部研究支持上也跟頭部公司有較大差距。中型基金核心成員被頭部機構挖角的現象屢見不鮮。
(四)對銷售渠道議價能力較弱。中型公募基金的銷售高度依賴銀行、券商和互聯網三方渠道。這種依賴導致渠道議價權弱,中型基金在渠道的產品展示位和營銷資源相對有限。
(五)機構客戶和代銷渠道準入困難。由于普遍將規模排名作為核心準入指標,導致中型機構即便在某些領域具備差異化優勢,也更難獲得與頭部公司同等的準入機會,不僅限制了中型公司的生存空間,也削損了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靈活性。
(六)行業降費加劇利潤增長困難。收入銳減而投研等成本剛性,利潤空間持續收窄。既要保障必要投入,提高業務競爭力,又需提升財務盈利,中型基金公司面臨嚴峻挑戰。
二、中型公募基金實現跨越發展的可能發展路徑
境內中型公募基金應該抓住《方案》出臺的機遇,借力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在創新與競爭中尋找平衡,實現快速擴張。
(一)打造智能化綜合投研支持平臺
目前,傳統投研體系面臨三個矛盾,一是信息處理能力與數據爆炸式增長的矛盾,二是經驗驅動的決策模式與市場非線性波動的矛盾,三是行業同質化研究框架與追求超額收益的矛盾。打造一體化、智能化的投研平臺,是解決這些矛盾的路徑之一 。
第一,這是順應行業監管要求的必然之路。《方案》提出了“平臺式、一體化、多策略、團隊制”要求,意在改變過去基金經理單打獨斗的粗放模式,轉向依靠系統化、平臺化的團隊智慧。綜合投研平臺作為核心載體,能將個人的投資智慧轉化為組織的可持續能力,確保投研工作規范化、穩定性和可追溯。
第二,這是破解傳統投研模式瓶頸的關鍵舉措。平臺通過AI工具快速處理海量數據,能極大節約研究員和基金經理的時間精力,讓他們聚焦于深度思考和決策,提升研究深度和投資勝率。投研平臺集成了投研團隊的智力,大家相互借鑒、啟發,容易形成裂變效應。同時,將分散的知識與方法沉淀在投研平臺,形成公司獨有的“投研數字資產”,避免知識流失,還可以讓團隊新成員和業績暫處下風的基金能快速學習,實現整體投研實力的提升。
第三,這是應對復雜市場的明智之舉。目前整個行業都在通過科技手段、人工智能提升運營效率和資本回報。頭部同業已先行布局,即將形成技術壁壘,中部公司唯有緊隨不舍,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被落下。智能化平臺也是強大的風控和決策支持系統,通過實時監控與數據分析,前瞻性地識別風險,優化配置,可以為投資者創造更穩定的長期回報。
第四,這是構建組織韌性、提升人才黏性與吸引力的長遠舉措。平臺會成為投研人員的“更強外腦”,產生強大的使用黏性,降低核心人才流失率。同時,優秀平臺也可以吸引外部優秀人才,形成“優秀平臺吸引優秀人才,優秀人才反哺優化平臺”的良性循環,構筑核心競爭優勢。
(二)在資產端構建“主動管理+智能工具”的復合能力
國內中型公募基金應豐富和優化產品結構,提升資產配置能力,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1、加大權益產品布局
中型基金公司要積極加大權益產品布局。一方面,隨著利率持續下行、理財打破剛兌、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居民資產配置正從房地產和銀行理財向標準化權益資產遷移;另一方面,《方案》持續優化公募基金費率,行業評價從規模導向轉向業績導向,為主動權益管理能力突出的機構打開了增長空間。
2、被動投資的彎道超車
國內ETF市場近年快速增長,截至8月25日收盤,國內ETF規模首次突破5萬億元。增長主要來源于新產品的大量發行、寬基ETF和行業主題ETF的穩健增長,也有債券型ETF的快速增長。這些增長反映了投資者對指數化投資需求的持續增加,以及市場對多樣化投資工具的接受度提高。
在當前ETF市場中,寬基指數和行業主題類產品已形成頭部壟斷的競爭格局。這類產品不僅需要龐大的渠道資源支撐發行,更依賴持續性的做市投入和規模效應。中型公募基金可避開傳統賽道,聚焦三類結構性機會。一是深耕指數增強型產品,尋求超額收益;二是挖掘新型技術賽道、區域經濟主題等細分領域機會;三是以SMARTETF為突破口,開發多因子輪動、ESG整合等策略型產品。
3、另類資產的戰略機遇
國內另類資產市場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公募REITs自2020年試點啟動以來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目前規模已近1800億元。私募股權基金、另類信貸基金等品種尚未實現本土公募發行。資料顯示,2023年3月,僅貝萊德集團旗下另類投資平臺的管理規模就已超2700億美元。另類市場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三)在負債端建立“場景嵌入+生態共建”的獲客體系
中型公募基金應積極拓展多元化的銷售網絡,提高市場覆蓋率和客戶觸達率。
1、直銷渠道的數字化轉型
隨著代銷渠道尾傭成本攀升,隨著Z世代投資者移動端交易占比越來越高,疊加資管新規與數據合規要求,基金公司亟需通過技術手段重構直銷體系,既能減少對代銷渠道的依賴,又能提升服務效率,還能滿足新一代投資者的理財需求。
2、第三方平臺的深度綁定
第三方平臺具備不可替代性。基金公司與第三方平臺的深度綁定,不僅要簡單置換流量資源,更要對用戶運營體系、數據資產共享、智能服務生態進行深度融合,不僅僅要進行銷售渠道升級,更要著眼于客戶全生命周期價值的共同培育,共建涵蓋智能協同和價值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適應客戶時間碎片化與需求精細化的新要求。
3、機構客戶的定制化服務
目前,銀行、保險、社保等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呈現出三個變化:一是投資目標從單一收益導向擴展至ESG整合、責任投資、低波等復合目標,二是決策流程依賴跨資產、跨市場的專業投研支持,三是技術對接要求實時數據交互與智能風控能力。提升機構客戶服務的水平,需要構建涵蓋需求收集、方案設計、科技賦能、生態延伸的全鏈條能力。定制化的本質是構建差異化的能力壁壘。
(四)在組織端形成“團隊穩定+長期激勵”的治理架構
中型公募基金應在組織管理方面進行改革,適應行業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
1、公司要保持穩定的治理結構
公募基金治理結構穩定既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需要,也是機構客戶選擇合作伙伴時的重要考量。基金公司需要構建包含股權結構、人才梯隊、決策機制、文化傳承的多維穩定體系。管理團隊的長期穩定是治理結構穩定的直接體現。當前監管層推動的長周期考核政策,本質上是將治理穩定性納入行業基礎建設。只有建立可預期、可持續、可驗證的治理結構,才有可能為持有人創造穿越周期的價值回報。
2、改革優化考核機制
當前行業中普遍存在的規模沖動與短期排名焦慮,本質上是傳統考核機制與長期發展目標的錯位。《方案》要求對基金經理三年以上中長期收益考核權重不低于80%,建立階梯式職業發展通道,實施激勵薪酬遞延支付,設置業績風險金等要求,就是要建立以基金投資收益為核心的考核體系??己藱C制的優化不僅能校正短期行為,更能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3、深度綁定利益機制
落實員工持基、跟投、長周期考核等激勵機制,一是通過將管理人收益由固定管理費模式轉向浮動收費模式,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治理結構,二是基金從業人員,特別是高管和基金經理購買并長期持有本公司基金,考核和薪酬要與長期業績緊密掛鉤,同時強化長周期業績考核力度,可實質性強化受托責任約束。
4、并購整合協同效應
并購整合可以快速獲取標的機構在特定領域的牌照資質、投研體系或渠道資源,快速補齊產品線短板,并降低單位管理成本。
(五)利用金融科技助力中型公募的業務增長
傳統“執行交易指令”的服務模式必須借助科技賦能升級成客戶沉浸式交互體驗。其一,通過構建“視聽觸”多模態交互,將二維平面界面升維為三維沉浸場景,提升交互質感。其二,通過動態用戶畫像與實時智能反饋,將靜態、單點服務轉化為伴隨客戶全生命周期的個性化解決方案。其三,借助開放API平臺無縫延伸服務觸點。
運營效能智能化,可以將中后臺部門從成本中心發展成價值引擎。對運營、風控、合規、人力等中后臺體系進行智能化改造,已成為基金公司降本增效、保障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石。運營效能智能化不僅能降低運營成本、降低操作風險,而且高效智能的中臺將構筑公司競爭壁壘,為投研、市場等前臺業務提供強大數據支撐與決策輔助。
行業層面亦可協同建立金融科技共享平臺,以顯著降低單一公司的數字化轉型門檻與成本。
(六)充分理解并慎重對待特色化發展
中型公募基金選擇特色化發展路徑暗含多重風險。簡單看,中型機構集中力量打造差異化優勢,既符合比較優勢理論,又能規避與頭部機構正面競爭,但實際上特色化發展是一個需要動態校準的選擇過程,而非靜態規劃的戰略藍圖。
首先,特色化發展的前提是“存在可獨占的細分賽道”,但在泛資管行業加速融合的背景下,當某類策略或產品顯現超額收益時,頭部機構憑借強大的投研儲備、渠道覆蓋和品牌溢價,能在短期內完成策略復制和規模反超。其次,當前市場環境下,渠道端對全能型機構的隱性偏好、機構投資者對綜合服務能力的要求、監管政策對多業務線合規體系的硬性約束,都在不斷抬高特色化發展的隱性成本。最后,中國資管行業正處于政策驅動(如養老金制度改革)、技術變革(如AI的應用落地)、資金屬性轉換(如機構長期資金占比提升)的多重轉型疊加期,若過早錨定特定領域,可能陷入刻舟求劍的困境,甚至可能演變為致命短板。
所以,真正的特色化是能力質變后的自然結果,而非刻意的戰略預設。對中型基金公司來說,可以戰略性放棄部分業務,但必須保留核心業務基本盤,對潛力領域保持積極參與,同時打造模塊化、可遷移的底層能力,以戰略耐心在多元布局中等待機會。當確定性機會顯現時,快速重組資源切入競爭,才有可能在頭部擠壓下實現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