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蓮
8月29日,曾被視為“代工廠”的工業富聯總市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引發市場關注。截至9月3日收盤,工業富聯總市值達到1.08萬億元。
筆者認為,工業富聯正式邁入“A股萬億元市值俱樂部”,釋放了三重重要信號。
首先,中國制造業躍遷,從傳統“代工”到高端“智造”。
長期以來,代工企業常被貼上“低利潤率”“低技術含量”“低估值”的標簽,而工業富聯詮釋了從“制造”到“智造”的價值重估。透過工業富聯的發展軌跡,可清晰看到中國制造業躍遷的三重維度:技術上,從代工組裝向研發創新攀升;價值鏈上,從微笑曲線底部向兩端延伸;形態上,從傳統“制造”向高端“智造”轉型。
工業富聯的崛起,關鍵在于核心技術的突破。在AI服務器領域,其作為英偉達AI服務器的重要合作伙伴,承擔了從GPU模組到整機生產的全鏈條制造任務,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工業富聯自身的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也推動了整個AI算力產業的技術進步,凸顯了創新驅動在制造業高端化進程中的核心作用。
從最初依托蘋果供應鏈的精密制造,到如今在AI領域大放異彩,工業富聯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
其次,融入全球產業鏈,掌握主動權。
對于中國制造業企業來說,融入全球產業鏈,是提升競爭力、構建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途徑。
工業富聯如今的表現,離不開其與全球頂尖科技企業的深度合作。在消費電子領域,工業富聯與蘋果保持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鞏固了自身在精密結構件等方面的業務基礎;在AI算力領域,其成為英偉達等企業的重要供應商,深度參與全球AI算力產業鏈的構建。這種跨領域、跨行業的產業協同,不僅為工業富聯帶來了穩定的訂單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也使其能夠及時了解全球最前沿的技術和市場需求,從而不斷優化自身的產品和服務。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企業應積極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才能在全球產業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最后,資本市場估值體系變革,“科技敘事”邏輯愈發清晰。
工業富聯邁入“A股萬億元市值俱樂部”,既是AI浪潮下中國科技制造的勝利,也是資本市場估值體系從“傳統經濟錨定”邁向“新質生產力定價”的里程碑,體現了資本市場“科技敘事”邏輯愈發清晰,表明市場更加關注科技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愿意給予高成長性企業更高的估值溢價。這也有利于引導更多資金流向科技制造領域,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為科技制造企業的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資本環境。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工業富聯市值破萬億元,標志著中國制造業已經具備了邁向高端化的實力與潛力。我們相信,只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產業協同合作,充分利用支持政策,中國制造業必將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