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過去一個月,金融總量增速保持在較高水平。人民銀行8月13日發布的2025年7月金融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9%;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8.8%,繼續體現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
從信貸結構看,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5.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4.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指出,信貸結構的優化表明當前促消費、強科技的政策組合拳效果較好,制造業開展長期投資的意愿明顯增強。
數據顯示,在M2同比增速較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的同時,截至7月末狹義貨幣供應量(M1)也較上月上升1個百分點至5.6%。相對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M1中主要包括現金、企業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寶和微信錢包等隨時可用的“活錢”。4月以來,M1與M2增速“剪刀差”持續收窄,體現出當前資金活化程度提升、循環效率提高,各項穩市場穩預期政策有效提振市場信心。
隨著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社會融資規模指標能夠更全面刻畫金融總量增長的全景。數據顯示,前7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3.9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5.12萬億元,顯示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繼續保持同比多增態勢。
分項來看,前7個月政府債券累計凈融資同比多增4.32萬億元,是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主要支撐因素。鑒于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中信證券研報預計,在上年低基數疊加政策指引下,三季度政府債券繼續提速發力,社會融資增速中來自政府債券的驅動作用進一步強化。
近年來,債券融資增速整體快于信貸融資,以政府債券與企業債券為主的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盛松成指出,我國直接融資市場快速發展,企業債券融資渠道更為通暢,也更好與經濟轉型相適配。
貸款作為企業融資渠道之一,在7月不僅受到季節性因素擾動,還受地方政府化債、中小銀行改革化險、金融機構破除“內卷式”競爭等外部因素影響。截至7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9%,而上月為7.1%。
作為傳統信貸“小月”,近年來7月貸款投放普遍呈季節性回落。6月恰逢金融機構半年報披露,部分機構會出現短期調整信貸投放節奏、拉高6月數據的情況。6月也是企業半年期經營結算的重要時間窗口,大量企業面臨貨款回收、債務償還、資金清算等剛性需求。
同時,存量隱性債務置換政策仍在持續影響貸款增速——大量以高息短貸形式存在的隱性債務隨著債務置換轉化為低息長債,進而在短期內拉低貸款增速。據市場研究估算,化債、化險因素對當前貸款增速的影響超過1個百分點,還原化債因素影響后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速接近8%。
近期多個行業“反內卷”也是影響短期信貸波動的新因素。記者從業內人士了解到,隨著近期相關部門推動破除“內卷式”競爭、推進清欠企業賬款的成效逐漸顯現,可能使中小企業信貸需求有所下降。
過去一個月,我國利率水平繼續低位運行。數據顯示,7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約3.2%,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3.1%,同比分別下降約45個和30個基點。
利率是資金供求關系的價格信號,利率低位下行反映信貸供給相對充裕,資金需求方獲得銀行信貸支持更加容易、成本更加優惠。目前,多地在推行“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未來企業融資成本有望更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