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十四五”時期自然資源工作高質量發展成就,并答記者問。
據介紹,“十四五”以來,自然資源部全力當好自然資源“大管家”,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其中,自然資源家底更加厚實,海洋經濟已成經濟穩增長重要力量,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自然資源家底更加厚實
自然資源部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關志鷗介紹,“十四五”以來,自然資源部全力當好自然資源“大管家”和美麗中國“守護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有效支撐了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關志鷗表示,自然資源部持續開展調查監測,自然資源家底更加厚實。截至2024年底,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9.4億畝,比2020年增加了2800萬畝,牢牢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其中,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區)耕地面積均超過了1億畝,耕地的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格局逐步形成。
同時,全面摸清了有查明資源儲量的163種礦產的數量、分布和開發利用狀況,新發現大中型油氣田和礦產地534處,油氣、銅、鋰等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取得重大突破。
另外,大陸自然岸線的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海洋能、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態勢良好,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0.5萬億元,比2020年增加2.7萬億元。全國水資源總量達3.11萬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量8679.2億立方米。
此外,全國的林地、草地、濕地、沙化土地面積分別達到42.53億畝、39.12億畝、8.34億畝、25.09億畝。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5.09%,比2020年提高了約2個百分點,我國成為全球增綠最多最快的國家。森林蓄積量達到209.88億立方米,提前實現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目標。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涵蓋了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海洋經濟已成經濟穩增長重要力量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介紹,“十四五”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萬億元,2024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比“十三五”末增長了34%,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8%,海洋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同時,我國已成為海洋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我國已經擁有全部15個主要海洋產業,均規模大、勢頭好,比如海洋水產品總產量已經連續36年穩居世界第一。海洋油氣成為增儲上產的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國內原油增量的70%以上。海空裝備市場份額2024年占全球的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現在已經超過每天290萬噸。海洋藥物研發能力已經躋身世界前列,自主研發的海洋藥物占了全球已上市品類的28%。海洋能技術裝備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浙江舟山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連續并網時間和發電量均居世界前列。海運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占全球的1/3,海洋旅游2024年產業增加值達1.6萬億,郵輪旅游、海洋研學熱度高漲。
另外,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第一動能,我國首艘排水量達42600噸,鉆深達11000米的“夢想號”已經正式入列,綜合鉆探性能全球領先。我國建成全球首座10萬噸級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愛達·魔都號”郵輪、“海油觀瀾號”浮式風電、“奮斗者號”深潛器等大國重器相繼建成使用。全潛式深遠海養殖“深藍一號”,大型養殖工船“國信一號”交付使用,全球首座波浪能養殖平臺“澎湖號”持續穩定運行。
此外,我國海運航線和服務網絡已經遍布全球,2024年海運出口額達27.5萬億元。
取得一批重大找礦突破成果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許大純介紹,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十四五”以來,自然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了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累計投入資金近4500億元,取得了一批重大的找礦突破成果,能源資源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結構不斷優化,主要成果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能源礦產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和鈾礦實現重大找礦突破。“十四五”期間新發現10個大型油田、19個大型氣田,同時深層煤層氣取得重大突破,僅鄂爾多斯盆地就新增探明地質儲量超過3000億方,接近過去10年新增總和,這些儲量主要是來自大盆地深層和海域深水。新增油氣儲量的大幅增長,支撐保障了我國石油穩產2億噸,天然氣產量超過2400億方。同時,鈾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在甘肅涇川和黑龍江嘉蔭探獲了兩個特大型鈾礦,夯實了伊犁、鄂爾多斯等5個大型鈾礦基地的資源基礎,為我國鈾礦資源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是大宗礦產方面,老資源基地煥發生機,新資源基地相繼崛起。在老資源基地方面,山西孝義鋁土礦、山東膠東金礦、遼寧鞍本鐵礦、黑龍江多寶山銅礦和西藏巨龍銅礦、多龍銅礦等新增儲量都非常可觀,大大延長了這些礦山的服務壽命和年限。同時,新的一些資源基地也在崛起,比如云南鎮雄富磷礦、青海茫崖深層鹵水鉀鹽礦,特別是遼寧省大東溝金礦初步評審金資源量近1500噸,有望成為繼山東膠東金礦之后我國又一個世界級的金礦。
三是戰略新興產業礦產也取得了重大找礦突破,打造了領先世界的資源供應體系。一方面,加大勘探力度,比如鋰礦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資源,我國發現了一個“亞洲鋰腰帶”,從東往西橫跨了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個省區,長度達到2800公里,在這個重要稀有金屬成礦帶上,已經找到了多個大型和超大型鋰礦。同時,我國還突破關鍵技術,在鉀鹽鹵水中提取鋰資源,在低品位的鋰云母中提取鋰資源。另外,氦氣作為冷卻劑、保護性氣體,廣泛應用于核磁共振、半導體和航空等領域,過去我國主要依靠進口,現在通過科技攻關形成了在天然氣中提取氦氣的技術體系,使我國的氦氣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國內產能可以滿足核心需求。
校對: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