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等
核心閱讀
手機、家用電器、辦公電子設備等電器電子產品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要求》近日發布,將推動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助力企業更好對接海外市場。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手機、家用電器、辦公電子設備、文教電子產品等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2025年上半年,我國智能手機產量5.63億臺,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1.66億臺。同時,我國空調的居民保有量7.8億臺、彩色電視機5.5億臺、電冰箱5.3億臺、洗衣機5.02億臺、電熱水器4.6億臺。
這些產品的綠色水平和安全標準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生態環境的持續保護。近日,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要求》發布,標準將于2027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出臺,將推動電器電子企業生產更多更好的綠色產品,惠及更多消費者。”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王鵬表示。
企業生產依標準
4種重金屬元素、6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有了明確限量要求
強制性國標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明確限量要求。
標準針對鉛、汞、鎘、六價鉻等4種重金屬元素,以及多溴聯苯、多溴二苯醚、4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等6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電器電子產品中的含量提出強制性限值要求,對相關生產企業形成有效約束,推動行業提升合規水平。
電器電子產品種類多、數量龐大,標準將產品分為兩類,提出了不同的管控要求。Ⅰ類產品為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熱水器、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電視機、監視器、微型計算機、手機以及電話機等納入達標管理目錄的產品,是實施管控的重點。相關產品所含有的10種有害物質必須滿足限量要求,同時標注有害物質管控標識、披露各部件中有害物質含有情況等,保證信息透明,便于消費者識別及回收處理企業對報廢產品的分類處理。Ⅱ類產品為達標管理目錄之外的產品,需標注有害物質管控標識、披露各部件中有害物質含有情況等。
強制性國標將給予企業兩年標準實施過渡期和1年庫存產品消納期,確保企業有充足時間適應。2028年8月1日起,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將不可以進行銷售。
王鵬建議,在標準實施過渡期內,企業應重點做好3方面的工作:一是優化供應鏈管理,確保采購的原材料符合要求;二是通過產品設計優化與替代材料研發,替換含有有害物質的原材料;三是通過自建或委托第三方等方式,增強有害物質篩查檢測及體系化管理能力。
“標準正式實施之后,我們將對生產和流通領域的電器電子產品開展監督抽查工作,對于不符合強制性國標要求的產品依法處罰,確保電器電子產品符合強制性國標要求,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副司長王玉環表示。
行業發展有保障
打破合規壁壘,助力產品更好對接全球市場
當前,我國主要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正在逐步降低4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使用,成熟可靠的替代品已經規模化應用。
“將4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納入管控已經具備行業基礎。此次通過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促進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減量和替代,將有利于推動全行業綠色轉型升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郭楠表示。
接下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針對管控物質替代需求,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及龍頭企業資源,發布技術案例與指南,通過培訓等方式推動無害材料與工藝向中小企業滲透,縮小企業在合規水平上的差距。同時,推動整機、零部件、原材料等企業建立健全有害物質合規管理體系,引導產業鏈協同升級,推動上下游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協作機制,實現“原材料—零部件—整機”全鏈條綠色化管控。
此外,該國標還將助力我國電器電子產品更好地開拓對接全球市場。郭楠介紹,近年來歐、美、日、韓等經濟體逐步將4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納入相關管控要求。我國電器電子產品“出海”品類多、規模大,通過強制性國家標準將管控有害物質種類與主要出口市場進行統一,可以有效打破標準差異帶來的產品“出海”合規壁壘,便于我國電器電子產品更好地對接全球市場。
消費者購買看標識
選購產品時,兩個標識能幫助了解產品中的有害物質信息
消費者能否選購到符合管控要求的電器電子產品,標識是關鍵。強制性國標通過標識、有害物質信息披露及技術支撐文檔保存等要求,確保有害物質管控結果可追溯、可核查。企業通過二維碼或電子顯示等數字化技術進行信息標識后,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能夠快速、全面、精準了解產品中的有害物質信息。
“例如手機,可以在‘設置—系統—認證標志’板塊查看標識。”郭楠建議,消費者可以在選購時關注“兩個標識”。
一是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標識。強制性國標要求所有的電器電子產品均需根據產品實際情況標注相關標識,消費者可以從標識中了解到產品有害物質含有情況及環保使用期限等信息。
二是中國綠色產品標識。按照要求,對于手機、電腦、冰箱、洗衣機等Ⅰ類產品,其生產企業在產品上市前需要完成合格評定,擁有這一標識即代表企業公開承諾有害物質含量符合標準要求,并能夠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檢測報告或供應鏈合規證明等支撐材料供社會監督,或企業選擇具有資質的認證機構開展產品有害物質合規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