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7日發表聲明說,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中的8個主要產油國決定10月日均增產13.7萬桶。
沙特阿拉伯、俄羅斯、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和阿曼的代表當天舉行線上會議,討論國際石油市場形勢及前景。
聲明說,鑒于當前全球經濟預期平穩,市場基本面穩健,石油庫存處于低位,8國決定調整產量。為維護石油市場穩定,8國將根據市場情況靈活調整增產節奏。
上述國家9月日均增產54.7萬桶。
甲醇反彈空間有限?
上周,甲醇期貨主力合約MA2601震蕩反彈。期貨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甲醇期貨盤面的核心交易邏輯正圍繞“弱現實”與“強預期”的基本面博弈展開。現貨端需求疲軟、庫存高企的壓力持續凸顯,期貨端雖然受宏觀情緒及旺季需求預期推動,出現短暫反彈,但上漲壓力依舊較大。
談及甲醇的“弱現實”,廣發期貨分析師苗揚直言,核心癥結在于供給端的高供應。其中,港口甲醇庫存創下近五年新高,疊加進口甲醇到港量創紀錄與國內甲醇裝置開工率高企,導致甲醇期現價格承壓。苗揚介紹,截至9月4日,隆眾資訊口徑統計的全國甲醇裝置開工率達86.63%,推動甲醇產量持續增加。區域庫存方面,華東港口庫存量達100.23萬噸、華南港口庫存量達42.54萬噸,均處于累庫周期。
需求端,苗揚介紹,目前,甲醇下游尚未進入旺季模式,如甲醛、醋酸的開工負荷偏低,烯烴消費也較為疲弱;盡管MTO(甲醇制烯烴)利潤存在回暖預期,但實際開工情況仍受低利潤制約,以剛需采購為主,對甲醇價格的支撐有限。受此影響,甲醇現貨價格承壓,基差走弱。
不過,市場對甲醇遠期改善的預期十分強烈。市場圍繞“國慶節前備貨需求”“MTO 裝置重啟”“四季度海外季節性限氣”三大核心邏輯進行交易,導致甲醇期貨遠月合約相對強勢,形成了“近弱遠強”的走勢。
記者了解到,作為我國甲醇進口的核心來源國(進口占比近50%),伊朗的天然氣供應變化對市場影響深遠。
苗揚告訴記者,市場預期伊朗將在12月前后因冬季保民用需求而限制天然氣供應,或將導致甲醇減產;同時,伊朗Kimiya的165萬噸/年甲醇裝置有檢修計劃,進一步增加了遠期供應的不確定性。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市場對海外冬季限氣的預期存在“前置發酵”的現象。
苗揚告訴記者,往年通常是11月后才開始關注海外冬季限氣,今年9月初市場便開始交易“遠期供應收縮”的邏輯。這源于過去幾年海外冬季限氣的歷史經驗,如2024—2025年冬季,伊朗甲醇日產量從4萬噸降至不足1萬噸。此外,在目前甲醇基本面偏弱的背景下,市場急于尋找遠期利多因素對沖,從而放大了海外冬季限氣預期的影響。
紫金天風期貨分析師湯劍林告訴記者,上周已有海外限氣相關消息在市場流傳,后續需重點關注伊朗甲醇裝置的開工動態。
從季節性來看,甲醇2601合約往往呈現“高升水”。對此,湯劍林解釋稱,這主要是因為國內外天然氣制甲醇供應存在季節性波動。國內外天然氣制甲醇裝置一般在11月至12月開始檢修,次年1月至2月重啟。此外,“金九銀十”消費旺季疊加“十一”長假前下游備貨,現貨市場也存在階段性好轉的可能。
苗揚表示,市場預期隨著MTO裝置重啟及需求回暖,9月甲醇庫存存在去化預期,高供應壓力有望緩解。一旦預期兌現,港口將從“被動累庫”轉向“主動去庫”,現貨端的壓力也將隨之減輕。
談及甲醇后續走勢,上述受訪人士認為,市場需重點關注“預期能否兌現”。
湯劍林認為,前期,甲醇期貨價格下跌已基本計價“港口大幅累庫”的預期,短期港口繼續累庫對盤面的影響或逐漸減弱。MA2601合約因時間周期較長,交易更多的是遠期預期。后續,若限氣、復產等預期兌現,甲醇市場或將迎來趨勢性機會;若預期落空,“弱現實”仍將主導甲醇價格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