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最貴的護膚品,熬最深的夜。”自稱“脆皮打工人”的當代年輕人,常常在早上抱著冰美式,又在下午改喝養生水。
決明子、薏仁、人參、石斛、酸棗仁……越來越多中藥材搖身一變,成為“藥食同源”的養生水,擺上超市貨架。
在零售市場,前有元氣森林押注養生水賽道,后有“可漾”“好望水”“可可滿分”等品牌的養生水層出不窮,還有老品牌盼盼食品為山姆會員商店代工蘋果黃芪水。
在資本市場,高毛利、新概念的瓶裝養生水已吸引真格基金、梅花創投等資本布局。
一些曾經藏在商超背后的果汁品牌也因養生水走到臺前,比如為盒馬、永輝超市、開市客專供養生水的“樂源”。在飲料行業拼無糖茶、椰子水產品的2022年,該公司便轉身押注養生水,并獲得新機。
但是,養生水的功能性到底如何?
每經記者 王紫薇 攝
“養生水并非藥品,不可能即時見效。但它比白水有滋味,比碳酸飲料健康,還蘊含中式養生概念,成為年輕人情緒消費的載體?!睒吩唇】蹈呒壐笨偛绵嵧ㄔ诮邮堋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卟稍L時介紹。
逾20年果汁廠因養生水一朝出圈
曾經被貼上“爸媽專屬”標簽的養生飲品,如今高頻出現在“Z世代”(1995~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的辦公桌上、背包里,甚至將催生出一個增速驚人的百億元級市場。
過去一年,在新茶飲價格下探、果汁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養生水這個新興品類迅速脫穎而出。
吃到養生水紅利的“早鳥”,是像樂源這樣的傳統果汁品牌。樂源果汁品牌始于1998年,長期為多家大型商超、超級直播間等線上線下渠道提供包裝果汁產品。
2022年,業內公司還在無糖茶、椰子水、無糖氣泡水領域狂飆。鄭同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評估后卻認為,樂源投入無糖茶賽道競爭的優勢并不大。
“我就想,為什么我們不把‘熬煮’系列做得更清淡一些,比如做些植萃水,仍然堅持古方。這又有都市養生的概念,又符合年輕人‘熬最深的夜,用最貴的保養品’理念。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就選了黃芪、人參(5年以下)、枸杞、馬蹄等已有古方熬制配方又具有一定養生功效的食材,融入我們的飲品中?!编嵧ń榻B說。
“如果一開始直接上樂源獨立品牌的養生水,風險還是比較大?!编嵧ㄕf,樂源決定與商超渠道聯合推廣,并推出“蘋果黃芪水”“桑葉薄荷水”。這些產品率先在盒馬上架走紅,今年以來,養生水在樂源整體營收中的占比已經超過10%。
“蘋果黃芪水一上架就火,市場同類產品也迅速增多,逼我們自己開發更復雜的配方。”鄭同建表示,當養生水市場被年輕人喝“熱”后,資本與其他品牌的目光也迅速聚焦這一新興賽道。
從某種程度上說,包裝飲料市場已不僅是傳統食品飲料公司的戰場。
唐彬森創立“元氣森林”時走的路,就是將創投圈“找痛點、做爆款、快速迭代”的邏輯復制到包裝飲品行業。
近年,始終抓住“低卡健康”概念的元氣森林也將目光投向養生水。2023年,“自在水”系列推向市場,紅豆薏米水、紅棗枸杞水迅速鋪開渠道。據媒體報道,2024年“自在水”銷售額突破10億元,是元氣森林史上最快銷售額破億元的單品,甚至快過元氣森林的大單品——氣泡水、電解質水。
后起之秀“可可滿分”,也是包裝飲料行業“非傳統玩家”崛起的典型案例。該品牌背后的“一果荃健康科技”成立于2020年,創始人方乃锃曾是關注互聯網、大消費領域的投資公司從業者。可可滿分先從椰子飲品做起,后于2025年密集推出養生水系列??煽蓾M分已獲真格基金、梅花創投投資。
據Foodaily統計,截至2024年底,已有43個品牌、127款養生水產品上市。
一位包裝水行業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那些“一擁而上”的企業也有自己的考量。這些企業認為,純果汁等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并且成本結構非常明確、毛利率較低,這時創新品類對于工廠來說,可以改善整體毛利率。
這門“情緒生意”會不會曇花一現?
養生水市場火爆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對其實際功效的質疑,養生水到底有沒有功效?
鄭同建向記者表示,養生水更多是在滿足消費者的情緒需求。
“它并非藥品,不可能即時見效。本質上,養生水還是一種飲品。但相比白水的寡淡,它更有滋味;對比碳酸飲料的不健康,它又蘊含著中式養生理念。它成為一種情緒價值的載體,(因為)消費者在飲用時產生‘正在養生’的心理感受?!编嵧ń榻B。
這種以“情緒價值”為核心賣點的特性,也讓市場對養生水能否持續火熱產生了質疑:這究竟是一陣風潮,還是具有長期生命力的賽道?
但養生水從業者對此顯得信心十足。有業內人士堅定地認為,這個市場不會“曇花一現”,而是一個具有巨大增長空間的長期市場。
數據似乎也支持這一樂觀判斷。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2023年中式養生水市場規模為4.5億元,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108億元。該報告還特別提及,中式養生水對無糖飲料市場具有替代效應,2024年至2028年間,或將逐步擠占無糖飲料的市場份額。值得注意的是,無糖茶飲在2023年的市場規模已突破百億元大關。
盡管養生水市場前景看好,但當下已顯現同質化競爭的隱憂。目前市面上產品原料大多集中在紅豆、薏米、枸杞、山楂等傳統食材上,創新不足。行業報道顯示,目前全國已有超過70家工廠具備養生水代工能力,產品配方大同小異。
鄭同建認為,破解同質化困局的關鍵有三點:首先是創新力,需要“讓配方越來越豐富”;其次是嚴選原材料,持續提升產品品質;此外,企業需要對上游原材料市場、生產端、研發端等全產業鏈進行長期布局。
但諸多新銳養生水品牌都遵循爆款邏輯,它們的起步便是“輕資產運營+精準營銷”,這也意味著大量養生水品牌沒有自建生產線,而是通過代工快速試產。消費者喝到的不同品牌、不同品類養生水,可能出自同一個代工廠。
從氣泡水到無糖茶,再到養生水,飲料市場不缺風口,缺少新的“長期市場”。當下的養生水,一邊承載著年輕人的情緒,一邊承載著資本的熱情。它在未來能否真正成為長期產品并實現百億元市場規模,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