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券商業務模式不斷優化,但自營業務仍是業績的重要變量。
2025年上半年,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深化,科創板做市、衍生品創新業務不斷發展,為券商自營投資業務帶來新的增長點。同時,A股市場呈現顯著的結構性行情,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板塊表現活躍,也為券商自營業務帶來豐富的投資機會。
據東財Choice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自營業務凈收入1123.54億元,同比增長53.53%。自營業務已成為券商營收的核心貢獻板塊,多家券商自營業務凈收入占比超過50%。
自營業務收入成為“壓艙石”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自營業務凈收入合計達到了1123.54億元,較去年上半年合計的731.81億元同比增長53.53%。
中證協日前披露的券商行業2025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也揭示了自營業務已經穩居券商第一大收入來源。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證券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510.36億元,同比增長23.47%;實現凈利潤1122.80億元,同比增長40.37%,全行業盈利券商占比達到85%。
從業務結構來看,自營業務穩居第一大收入來源。上半年自營業務、經紀業務、利息凈收入、投行業務、資管業務分別貢獻營業收入的39.93%、30.44%、10.45%、6.62%、4.52%,行業整體收入結構保持穩定。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從自營業務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來看,多家券商該比例超過50%,顯示自營業務已成為券商營收結構的“壓艙石”。
其中,申萬宏源(62.39%)、中國銀河(53.82%)、國信證券(52.51%)、中信建投(42.84%)等券商的自營占比均處于高位。甚至部分中小券商如紅塔證券(73.68%)、首創證券(67.98%)的自營收入占比更是超過65%,顯示其業務結構高度依賴投資業績。
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趨勢反映出券商業務模式正在變化:即傳統經紀業務傭金率持續下滑,資本中介業務增長乏力,使得自營投資業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同時,注冊制改革背景下,券商投行業務與自營投資的協同效應也在增強。
頭部券商規模優勢穩固、中小券商增速驚人
細分來看,42家上市券商自營業務凈收入總額顯著提升,頭部券商規模優勢穩固,中小券商憑借高彈性脫穎而出。
頭部券商在自營業務中展現出絕對的規模優勢和穩健的盈利能力。中信證券以190.52億元的自營凈收入穩居榜首,同比增長62.4%,占營業收入比重達57.67%,彰顯其強大的資產配置與投研能力。其余傳統頭部券商,如國泰海通(93.52億元)、中國銀河(73.99億元)、申萬宏源(72.97億元)、中金公司(72.52億元)等自營業務凈收入均超過70億元,同比增速均在50%以上。此外,華泰證券、國信證券和廣發證券自營業務凈收入也超過50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頭部券商在自營業務方面具有優勢,一方面是,資金規模優勢明顯,能夠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另一方面,頭部券商的投研團隊相對實力雄厚,對宏觀、行業和個股的研究深度遠超中小券商。此外,頭部券商業務協同效應較強,能夠有效整合投行和財富管理等部門資源。
與此同時,中型券商雖自營收入規模不及頭部,但增速顯著更高,具有較強的業績彈性。
其中,長江證券自營凈收入同比增長668.43%,從1.92億元大幅提升至14.79億元,屬于自營凈收入中增速最高的。得益于合并效應,國聯民生自營凈收入同比增幅高達458.87%,從去年同期的3.75億元躍升至20.97億元,增速驚人。
與此同時,華西證券(245.04%)、浙商證券(146.36%)、東方證券(77.36%)等自營業務凈收入也實現高速增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整體自營業務向好,但券商之間業績分化依然明顯。部分券商如中原證券、財通證券、國海證券、西部證券等自營業務凈收入同比出現下降,反映市場波動中券商投資能力的差異。
業內人士認為,在監管趨嚴、市場波動加大的背景下,券商自營業務對投研能力、風險控制、資產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能否穩定獲取超額收益將成為券商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排版:王璐璐
校對: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