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我國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已進入規模化階段,總量超400PB,累計交易額近40億元。當AI浪潮將數據推至戰略資源的高度,這場從“海量”到“高質”的變革,揭示的不僅是技術演進規律,更是數字文明發展的深層哲學——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淬煉,正是人類每一次產業革命走向成熟的必然路徑。
數據的“質變”背后,是AI發展范式的根本性轉變。早期粗放式的數據投喂,實則是算力與能源的揮霍;而高質量數據集的出現,標志著AI從“大力出奇跡”的蠻荒階段,邁入“精耕出真知”的文明階段。這如同人類從采集狩獵轉向農耕文明——不是追求更多果實,而是培育更優種子。清華大學張小勁教授“雙輪驅動”的比喻,恰恰揭示了數據與AI這種共生共演的螺旋上升關系:優質數據滋養AI進化,智能化的AI又反哺數據價值挖掘,形成正向循環。
跳出技術層面,高質量數據集堪稱數字時代的“文化基因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世忠強調“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則是呼吁在數據底層注入文明價值觀。西方主導的互聯網早期,數據曾攜帶大量文化偏見;如今我們構建高質量數據集,既是技術攻堅,更是文明傳承的機遇——用數據編碼華夏智慧,讓AI不僅“聰明”,更具備東方的倫理觀與世界觀。深圳在征信、氣象等領域的實踐,正是將數據質量與社會治理深度結合的雛形。
然而,數據“煉金術”也伴隨隱憂。當高質量數據成為“硬通貨”,可能加劇數字鴻溝:擁有優質數據資源的機構將壟斷AI紅利,而數據貧瘠者恐被智能時代拋棄。同時,數據分級分類與安全防護若不到位,“高質量”反而會成為系統性風險的放大器。這意味著,數據政策需兼顧效率與公平,技術發展需與治理同步,避免優質數據成為少數主體的私產。
邁向未來,我們需以“數據煉金師”的匠心,重塑數據價值生態。首先,應推動建立數據質量國家標準,讓“高質量”有尺可量;其次,鼓勵跨域數據融合,打破“數據孤島”,讓高質量數據流動起來創造乘數效應;更重要的是,在數據注智過程中嵌入人文精神,避免AI淪為純功利工具。唯有讓數據有質、有魂、有溫度,才能真正成為驅動人類進步的“硬通貨”。
數據的質變時代,我們不是在簡單堆積資源,而是在雕刻智能的基石。當每一份數據都經得起倫理、質量與時間的考驗,AI發展才能真正實現“量質并重”,數字文明也將在淬煉中邁向更高境界。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