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央行于上月重啟3500億元抵押補充貸款(PSL)凈投放,不僅釋放了穩投資的政策信號,更是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務實之舉。在近日召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季度例會上,談及“增強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的引導作用”時,新增了“提高乘數效應”的表述。從1月2日公告PSL“重出江湖”的消息看,實現乘數效應提高的工具中少不了PSL。
PSL作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創設初期是為了支持國家開發銀行加大對“棚戶區改造”重點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后來逐漸擴展為支持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社會事業發展而面向開發性、政策性銀行提供期限較長的大額融資。從PSL的運作機制和過往效果看,其帶來的乘數效應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從投資的撬動效應看,通過“政府債+PSL”為投資項目提供早期資金,發揮準財政的引導作用,可以激勵和撬動商業銀行貸款或社會資本的后續跟投,一些分析測算過PSL拉動投資規模的杠桿倍數約為2—3倍。二是從貨幣供應的角度看,PSL凈增加是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重要方式,即使在貨幣乘數不變的情況下,基礎貨幣的增加會提高全社會的貨幣供應量;更何況從過往PSL投放情況看,PSL凈增的過程往往伴隨著貨幣乘數的升高,其對提高貨幣供應量的提振作用或被進一步放大。
時隔近一年,PSL回歸3000億元以上規模的凈增長,盡管資金的具體用處尚未披露,但不論從落地時點還是投放規???,線索都指向“三大工程”和萬億增發國債鎖定的領域。而這些領域恰需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加強協調配合提供真金白銀,PSL作為兼具“準財政+寬貨幣”特性的政策工具,大規模重啟也是理所應當,也契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政策要求。
新年伊始,多地傳來大項目密集開工拼經濟的好消息,再有大額長期限資金“活水”馳援,政策“暖意”頻頻,為新的一年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開了個好頭。接下來,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仍需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加強協調配合的增量政策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