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王國剛9月13日在第九屆財經發展論壇上表示,國債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相配合的主要抓手。在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加大國債發行力度勢在必行。為此,實施與財政政策相配合的貨幣政策,央行應加大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力度,給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以積極導向。
“國債交易在央行資產運用中的占比及其變化,既反映了貨幣政策主動配合財政政策力度,也反映出貨幣政策調控的特點和重心。”王國剛表示,在一國范圍內,國債(或其他證券)交易和再貸款(或再貼現)是央行投放資金形成資產的重要路徑,也是央行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形成存款乘數的主要機制。
王國剛表示,從流動性投放視角看,國債市場每個交易日都在展開國債交易。央行持有的國債,在時間上可以今天賣出明天買入,在數量上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分割。國債買賣操作有利于央行及時調整資金頭寸,完善流動性管理,也有利于央行對經濟金融運行中的資金進行微調。相較而言,再貸款中的每一筆都有著明確的期限。鑒于央行在還本付息期限內,通常難以收回再貸款資金,投放再貸款資金有一定程度的固化特點。
從利率形成機制視角看,在國債交易市場中,國債收益率由交投各方的競爭性行為共同決定,同時,收益率狀況既反映著國債市場的資金供求狀況、相關金融市場收益率狀況,也對交投各方的后期選擇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央行國債買賣操作有利于促使國債利率更加貼近市場利率,推進國債利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進程。
從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看,國債市場的交投活躍狀況、收益率曲線及其水平對后期的國債發行有著重要影響,對各個金融市場的價格形成和行情走勢也有著重要影響,由此,國債成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重要抓手。
王國剛同時建議,進一步完善國債交易的監管機制。二級市場交易是公開市場,會受到多種風險影響,國債回購交易、國債期貨交易等容易放大和傳遞風險,在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條件下,國際金融風險可能通過多種路徑沖擊中國境內的國債市場。為此,央行在開展國債買賣操作的過程中,應積極與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相協調,完善對國債交易各個環節的動態監管,密切監控跨境資金的流向、流量、流速,建立起防范風險的預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