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創新藥領域的BD(商務拓展)合作熱潮迭起,中國Biotech(創新藥企)與國際大藥企的合作案例頻現,商務拓展日益成為推動創新藥企業業績增長的核心動力。
醫藥魔方《2025H1醫藥交易趨勢報告》顯示,近5年License-out(對外授權)交易在中國相關交易中的首付款及總金額占比均顯著提升,今年上半年License-out首付款和總金額分別達26億美元和600億美元,在中國相關交易金額中的占比分別為91%和99%。今年上半年,中國相關交易的總金額已超越2024年全年總額,多出37億美元,實現了129%的同比增長。
另外,在交易數量上,今年上半年中國License-out交易數量達72筆,占中國相關交易數量50%,為近5年最高。今年上半年全球醫藥交易TOP10中,中國創新藥資產貢獻率超80%,且交易金額最高的資產也來自國內藥企。
這也使得目前一級市場融資總金額首次被License-out首付款反超,跨國公司和海外風投的NewCo和BD資金成了中國創新藥造血的核心,并為CRDMO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市場機遇。
“大部分跨國藥企在收購Biotech企業相關項目后,會加強與我們的合作。對于已經在藥明生物的項目,被收購后,其市場定位將從中國本土躍升至全球范圍,從而大幅提升項目價值?!彼幟魃顲EO陳智勝表示,藥明生物大部分客戶被收購的項目,收購方往往也是公司現有客戶,這實際上是客戶之間的交易,即海外客戶收購中國客戶的資產。此類項目將全部保留在藥明生物,訂單價值預期增長。原本僅針對中國市場的項目,訂單金額或為一千萬元人民幣,而進入美國市場后,金額有望躍升至一千萬至兩千萬美元之間。
“醫藥行業的特性在于,每五到六個藥物中僅有一個能夠成功,這一現象在全球范圍內皆是如此。目前這一波BD產品相較于前幾年的產品有了顯著提升,原因在于頭部CRDMO企業大幅提高了行業質量標準,從而降低了研發型藥企資產的風險?!标愔莿僦赋?,前幾年,中國的產品在價格上相對海外更為便宜,主要緣于中國的數據缺乏信任度,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打個“折扣”。然而,近兩年來,“折扣”一詞已鮮少提及,國內分子的質量已大幅提升,大型藥企發現其與自身所做并無明顯差異,因此基本不再存在折扣現象。
強者愈強,創新藥BD授權“出?!蹦軌蚴顾幟魃锸袌龇蓊~進一步提升,但也需要面臨復雜的三方關系,這使得商業決策更具復雜性。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生物醫藥產業的下一程,從“藥物研發”到“產品上市”,從“技術創新”到“質量交付”,一條新的服務邏輯正悄然成形。
市場變化中尋機遇
過去五年,資本市場經歷了顯著變化。
2021年融資與創新活動頗為活躍,估值亦被大幅推高。然而,自2022年起直至2024年,市場環境欠佳,融資難度顯著增加。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二級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回暖跡象,但這一趨勢或許尚未傳導至一級市場。
鑒于市場出現的一些新變化與新模式,變與不變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熱點話題。談及當前市場現狀,昂闊醫藥聯合創始人、首席商務官富天認為,近十年,醫藥行業發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16年至2021年的前五年,第二階段為2021年至今年年初。后五年,行業步入了資本寒冬,但當前已初露復蘇的積極端倪。
富天觀察認為,與前五年相比,在資本寒冬期間,行業出現三個顯著差異:
其一為產品管線方面。2016年前后,幾乎每家公司的產品管線數量均在10個以上,彼時若產品管線少于10個,企業甚至羞于對外提及。當然,當時的管線大多屬于Me-too類產品。如今,中國公司的產品管線已得到大幅優化,數量減少且更為精良,基本都以追求國際一流競爭力為目標,重點考量管線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以及未來授權出海的可能性。
其二是資金來源的變化。前五年,企業資金主要依賴一級市場融資。2018年之后,企業可借助香港二級市場進行融資,資金來源全部依賴于投資人。而如今情況有所不同,新增了BD這一資金來源。自2023年起,BD業務的首付款已超過IPO融資額,這表明當前資金來源中,BD位居首位,融資次之。
其三,前五年每家創業公司都宣稱要成為綜合性生物制藥企業(biopharma),試圖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布局,涵蓋研發、商業化乃至生產。如今情況已發生轉變,企業基本傾向于講述生物技術公司的故事,專注于某一環節,通過授權合作,甚至并購實現退出。
“美國的Biotech行業便是如此,歷經牛市與熊市的交替,行業和市場變得愈發成熟。保持不變的主要有兩點。一是對優質管線的追求,二是不能忽視管理團隊對于公司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場環境不佳的時期?!备惶煺f。
中國將成為海外藥企引進創新藥品的關鍵陣地。這是因為中國憑借較低的成本和創新優勢,能夠開發出性價比高的藥品。特別是,中國的工程師紅利促進了新靶點和技術的研發,使中國在藥品改良和優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全球市場+歐美定價,未來給創新藥行業帶來潛在約82億美元的利潤增量。根據行業機構分析,隨著已授權項目在海外推進臨床試驗,經過5~10年的研發周期,預計2020年后授權出海的中國創新藥有機會在2025~2030年內在全球實現商業化,給相關企業帶來銷售分成(凈利潤)。
BD浪潮持續上漲,二級市場回溫明顯,對比之下,一級市場對于生物醫藥的投資卻猶豫不決、反應遲鈍。醫藥魔方數據顯示,一級市場投資從2021年高點時的157.72億美元下降到2024年的42.19億美元,降幅達73.25%。
眼下,鑒于基金來源已從私募股權融資逐漸拓展至包含部分來自BD的交易,這一變化也對創新藥企的退出方式產生了影響。無論是對于投資人還是創業公司而言,退出途徑將不再僅依賴于首次公開募股(IPO),還會出現基于業務拓展的現金分配退出方式,其中亦涵蓋并購的可能性。
從代工廠到生態伙伴
目前,跨國制藥公司內部管線的內部收益率不足5%,這一收益率既難以支撐公司的市值,也無法彌補凈資產收益率的損失。因此,它們必然會尋求效率更高的企業,比如從中國的生物科技公司引進更多管線。
無論是前幾年還是今年,Biotech業內從業者需要做的是持續提升自身的研發效率,因為未來無論是生物制藥、制藥還是生物科技企業之間的競爭,本質上都是內部收益率即研發效率最高的企業之間的角逐。
對Biotech而言,效率已不只是項目節奏問題,更關乎融資窗口、授權談判甚至臨床競爭排序。
此時,CRDMO(Contract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作為生物藥行業中承接創新成果、打通產業鏈的關鍵角色,其價值也正從“代工廠”演進為“生態伙伴”。有行業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醫藥CDMO市場規模已達1462.9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全球CDMO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800億美元左右,2030年將進一步增長至2500億美元以上。
陳智勝認為,本年度,觀察到歐洲、美國、日本市場均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盡管中國整體醫藥行業的投融資回暖跡象尚不明顯,但抗體偶聯藥物(ADC)和雙特異性抗體等細分領域卻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目前,跨國公司關注的必然是自身當前相對落后的賽道,否則便無收購的必要。以往,跨國公司并未充分認識到雙抗的價值。以PD-1/VEGF為例,事實上二十年前便有諸多美國公司涉足相關研究,但要使藥物通過概念驗證(POC),證實其真正具備有效性,極具挑戰性。相比之下,在中國市場,同類項目的完成時間可縮短至一半,資金投入更是低至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跨國公司通常采用理性設計(rational design)的方法來評估和篩選藥物,由于雙抗和抗體藥物偶聯物研發難度較大,跨國公司反而未開展相關工作。憑借龐大的數量和低廉的成本優勢,加之近年來投資熱潮的推動,中國企業憑借時間差和成本優勢,開始在行業中嶄露頭角。每個賽道均有眾多處于研發階段的產品,例如在PD-1/VEGF領域,該領域匯聚了二十余家積極參與的企業。
“針對擁有出海項目的企業而言,其資金充裕,且當前上市窗口已然開啟,眾多公司正排隊等候上市。以往是一級市場、二級市場與出海業務協同發展,如今一級市場逐漸降溫,而二級市場和出海業務則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如同三駕馬車,其中兩駕已然疾馳,一級市場也將很快被帶動起來?!标愔莿僦赋?。
至于后續的熱門賽道,陳智勝認為,雙/多抗、ADC及減肥領域是當前最為熱門的研究方向。“回顧過去三十年,單抗領域最為輝煌,而未來十年、二十年,雙/多抗和ADC有望繼續引領風騷。此外,mRNA技術也極有可能嶄露頭角,不再局限于疫苗領域,而是拓展至治療性藥物的研發?!标愔莿僬f,回溯至2017、2018年,雙/多抗、ADC還僅被視為概念性存在,如今卻已變為現實。未來,藥明生物將持續投資建設新技術平臺,并持續關注其他新興領域的動向。
當前,中國創新藥產業正經歷由“數量積累”向“質量提升”、由“自主發展”向“全球布局”的深刻轉變??鐕竞秃M怙L投的BD資金成了中國創新藥造血的核心。而CRDMO作為生物藥行業中承接創新成果、打通產業鏈的關鍵角色,其價值正在從“代工廠”向“生態伙伴”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