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資金南下凈買入港股。
9月8日,港股迎來普漲,百度股價上漲超9%,創年內新高,地平線機器人、藥明生物、阿里巴巴、網易等漲超4%。
當日,又有167.05億港元資金南下凈買入港股,全年南下凈買入港股的資金累計達到1.03萬億港元,不斷刷新年度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7月至今,A股持續跑贏港股,港股卻出現高位震蕩,指數表現停滯不前。不過,這并未妨礙資金不斷加倉港股資產,不少港股主題ETF規模持續攀升。
萬億資金涌入港股
8月29日以來,南下資金已經連續7個交易日持續凈買入港股,將南下資金今年凈買入港股資金的金額推高至萬億港元。
即便是7月以來,也有2975.7億港元資金南下凈買入港股。不過,大量資金持續凈買入港股對港股股價影響逐漸式微。今年上半年,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分別大漲20%和18.68%,大幅跑贏A股各大指數,比如滬深300指數上半年上漲0.03%,科創50指數上漲1.46%。
而到了下半年,A股迎來普漲,如創業板指數下半年上漲36.24%,科創50指數大漲27%,滬深300指數漲幅也有13.5%,反觀港股市場,恒生指數下半年僅上漲6.49%,而恒生科技指數上漲8.5%。
與A股的熱鬧相比,港股市場下半年表現較為低迷。近期,港股市場始終在反彈與回調間反復震蕩,尤其在對等關稅政策落地后,港股相對收益明顯跑輸全球其他主要市場。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流動性驅動的科創行情使得A股快速“后來者居上”,港美股則都在高位震蕩。不難看出,一定意義上,是A股在追趕此前強勢的港股和美股,港股更多由基本面驅動,近期的落后恰說明基本面催化有限。
恒生前海港股通價值混合基金經理邢程指出,從市場結構看,此輪行情分化顯著,年初以來跑贏基準指數的個股占比僅35%,市場寬度明顯不足,這一特征亦導致關稅政策公布后,港股階段性表現弱于全球其他主要股指。
他認為,當前市場核心矛盾在于,宏觀基本面能否支撐行情從局部向全局擴散,例如科技產業能否有效應對宏觀去杠桿與收縮壓力,但這一過程具有長期性,以及宏觀總量政策能否進一步加碼,但近期關稅壓力邊際緩解疊加經濟數據韌性顯現,政策緊迫性已有所降低。
港股ETF持續吸金
大量資金持續凈買入與表現低迷的港股形成強烈反差。
從ETF資金變動情況可以看出,公募基金是南下凈買入港股的主力軍之一,也是港股市場的重要增量資金來源。
全年來看,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今年共獲448.26億元資金凈流入,成為今年全市場吸金最多的ETF,排在其后的是一些債券ETF和滬深300ETF。
此外,工銀國證港股通科技ETF、廣發中證港股通非銀行金融主題ETF、易方達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匯添富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景順長城中證港股通科技ETF、華泰柏瑞恒生科技ETF和華夏恒生科技ETF等多只港股主題ETF今年均獲超百億元資金凈流入。
整體來看,港股主題ETF的受青睞程度要好于A股ETF。
縮短周期,從下半年來看,這種趨勢也并未發生逆轉。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易方達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廣發中證港股通非銀行金融主題ETF成為7月份以來獲資金凈買入金額最多的3只股票型ETF,分別獲得253.29億元、184.06億元和148.47億元資金凈買入。
而在A股ETF中,僅有國泰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和鵬華中證細分化工產業主題ETF2只ETF下半年獲超百億元資金凈買入。
下半年凈買入ETF金額排在上述ETF之后的還有匯添富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華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華夏恒生科技ETF、工銀國證港股通科技ETF和華寶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等。
穩健和持有型投資者傾向配置港股
不難發現,A股ETF中,獲資金青睞的ETF以行業主題ETF居多,寬基ETF整體處于縮水狀態,而港股主題ETF中,ETF類型更加豐富。
華商基金基金經理余懿指出,港股市場匯聚了一批特色板塊和優質企業,比如人工智能芯片、大模型、創新藥、創新器械、內房股以及一些業務布局全球的國際化公司,港股當前可能存在系統性折價修復機遇。
中金公司研究部強調,如果選擇繼續參與流動性驅動的行情,那仍應在A股,適合偏激進和交易型投資者。此類行情依賴增量資金不斷入場與市場之間形成正反饋作為前提,如果投資者依然對此深信不疑,那顯然在A股參與最為直接,而不應選擇影響更間接且還受做空和配售約束的港股;如果投資者擔心流動性邏輯的持續性或者擔心行情的透支,港股尤其是其有優勢的景氣結構就是更穩妥的選擇,適合穩健和持有型的投資者。
邢程則維持港股市場以結構性行情為主的判斷。他認為,一方面,宏觀政策更傾向于有限發力,而科技與新消費等局部領域的拉動效應,雖然對防止信用周期進一步收縮起到一定作用,但短期內或難以推動全局性修復。另一方面,當前中國經濟整體處于仍需修復階段且結構亮點突出的宏觀環境中,港股或更具吸引力,無論是提供穩定回報的分紅資產,還是作為結構性主線的新消費、AI科技及創新藥領域,港股上市公司結構均具備相對優勢;疊加流動性過剩但優質資產稀缺的矛盾,持續推動南下資金流入港股市場。
中長期來看,他認為市場方向仍取決于企業盈利的實質性修復,而全面盈利改善的關鍵仍在于財政政策的有效發力及信用周期的逆轉向上。行業方面,更看好成長板塊中具有結構性亮點的行業,如互聯網、新消費、科技硬件和創新藥等,同時看好具備股東回報確定性的優質高股息標的長期配置機會。
具體方向來看,廣發基金指數投資部基金經理看好以下方向:政策支持與流動性回暖共振,港股科技估值延續修復港股科技;險企業務轉型加速,非銀板塊配置價值提升;央企合作與降息預期雙驅動,紅利價值凸顯配置機遇等。
排版:汪云鵬
校對: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