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字節跳動企業紀律與職業道德委員會發布通報,披露二季度員工違規處理情況。通報顯示,共有100名員工因觸犯公司紅線被辭退,其中18人因涉刑事犯罪、惡意損害公司利益等原因被實名通報,8人涉嫌刑事犯罪已被移交司法機關。
近年來,互聯網大廠反腐行動愈發深入。記者查閱了四家互聯網頭部大廠——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美團和京東集團的2024年度ESG相關報告。記者發現,這些公司普遍從制度、文化建設及培訓上進行反腐敗,并公布了相應成果。
9月5日,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委員韓洪靈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他總結了互聯網大廠腐敗問題屢禁不止的三大原因:關鍵崗位權力集中、制度建設滯后、流量至上導向。
就目前互聯網大廠反腐的不足之處,9月5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中歐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接受了記者采訪。他認為這主要表現為:舉報機制不健全,渠道不暢、保護不足;第三方監督缺位,制衡力量薄弱;技術審計手段滯后,腐敗識別和風險預警能力有限。
自上而下進行制度建設
近年來,互聯網大廠貪腐現象備受關注。今年7月24日,上海警方通報破獲一起互聯網大廠高管收受商業賄賂案,一共抓獲7名嫌疑人。嫌疑人中包括餓了么前高管韓某等3人,這3人在兩年內涉嫌收受供應商的賄賂4000余萬元。
談起這些現象,韓洪靈總結了互聯網大廠腐敗問題屢禁不止的三大原因:首先,互聯網大廠業務規模大、資金流量高,關鍵崗位權力集中;其次,企業擴張速度快,制度建設滯后,內部監督機制不完善,無法及時跟上業務發展步伐;最后,“流量至上”的導向使得部分員工為追求利益,利用平臺“軟權力”進行腐敗。
總體來看,基于2024年度ESG相關報告,四家互聯網頭部大廠都公布了反腐敗的相應舉措及成果。
公司治理方面,頭部大廠都自上而下進行了制度建設。如阿里巴巴董事會合規及風險委員會,負責監督反貪腐管理,廉正合規部及法務合規部則作為執行機構,公司強調“全體員工一視同仁、無上限問責”。馬云也曾說,阿里所有人,廉正合規部都可以查,包括他在內。
騰訊成立了反舞弊調查部,該部門具有高度獨立性,每季度直接向董事會審核委員會及企業內部審計委員會匯報。在2024年,反舞弊調查部共查處觸犯“騰訊高壓線”案件100余起,100余人因觸犯“騰訊高壓線”被辭退。根據《供應商黑名單管理規范》,新增31家合作主體被列入黑名單,并永不合作。
美團則設立陽光委員會,由公司執行董事之一任主席、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擔任秘書長,負責引領公司腐敗治理和制度機制建設、違紀查處、廉正文化建設工作。
京東集團要求實習生、顧問及其他勞務人員簽署《遵守京東集團反腐敗規定的承諾書》,并將反腐敗管理與員工的薪酬激勵掛鉤。公司于2024年還在重點業務領域開展專項打擊與治理,形成懲治震懾。
各互聯網大廠也充分動用基層的力量,建立相應舉報制度。例如,阿里巴巴鼓勵所有員工、商業伙伴及公眾舉報貪腐行為,并為此設立獨立舉報渠道,24小時接收舉報;騰訊制定并實施《反舞弊舉報制度》,設置專用的電郵地址、通信地址、舉報電話、“陽光騰訊”公眾號等舉報途徑,鼓勵所有員工、供應商、業務伙伴及其他相關方舉報騰訊員工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貪腐、舞弊及違規行為。
對這些舉措,韓洪靈坦言:“雖然提供了制度框架,但更多偏向于員工自律,在舉報、調查、決議、處置、信息披露等環節的可執行性較弱。”
應完善反腐制度執行流程
除了硬功夫,頭部互聯網大廠還在文化建設上下功夫。
例如,阿里巴巴開展了針對董事會成員、管理層、員工及合作伙伴的四類培訓,且員工每年需簽署《商業行為準則》確認函,承諾遵守商業行為準則。阿里巴巴在其2025財年(即2024年4月~2025年3月)為生態員工、供應商及合作伙伴等利益相關者提供廉正培訓時長超過58000小時。
騰訊則基于《騰訊陽光行為準則》等政策,培育正直文化。公司向全體員工(包括正式員工、外包人員、實習生)提供定期的陽光行為準則培訓課程。此外,騰訊還注重對供應商的宣導,在2024年為超過500家服務供應商提供了廉潔專項培訓。
韓洪靈表示,上述行動能在一定程度上營造良好的企業氛圍,增強員工的廉潔意識。然而,文化倡導的效果往往難以量化,且需要長期的積累才能顯現,對于短期內遏制腐敗行為的作用相對有限。
針對目前互聯網大廠反腐,芮萌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具體包括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配套建立腐敗風險實時監測與分級預警機制;優化舉報激勵,大幅提高舉報獎勵標準,完善匿名保護與事后救濟制度;引入獨立第三方審計等。
同時,韓洪靈建議,企業應完善反腐敗制度的具體執行流程。比如,加強對舉報人的保護和獎勵,提高調查的獨立性和專業性,規范處置程序和信息披露機制;加強對高風險部門的實時監控,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對業務流程的全鏈條監督;針對不同崗位開展個性化的培訓,增加風險點模擬演練內容,提高員工的實際應對能力。同時,要加強與供應商的協同治理,建立供應商廉潔檔案,加強對供應商的持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