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一項惠及消費者的政策正式落地——財政部等四部門推出的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讓符合條件的消費者在支付貸款利息時,能夠直接享受財政資金補貼。目前,大部分銀行都已做好準備,完成了系統開發,上線消費貸貼息功能。
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其基礎性作用不言而喻,但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的提升仍面臨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推出的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旨在通過降低居民消費信貸成本,激發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市場繁榮。
消費貸貼息,就是個人從銀行獲得的消費貸款,由財政資金幫我們償還部分利息。此次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大約是當前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貼息對象聚焦真實消費行為,既包括5萬元以下日常消費,也覆蓋汽車、養老、教育、文旅、家裝、電子產品和醫療等重點領域的5萬元以上消費,兼顧了普惠性與導向性。每人單家機構最高3000元的貼息額度,既能讓消費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也能有效防止套利行為。
對消費者而言,這一政策的利好作用顯而易見。消費信貸成本降低,意味著同樣金額的貸款,每月還款壓力減輕;想要進行的消費計劃,實施起來自然更輕松。而且,貼息資金直接抵扣利息,消費者無需額外申請,通過手機銀行就能自主查詢貼息金額,便捷的操作流程提升了政策獲得感。通過財政貼息降低消費信貸成本,相當于為消費者“減負”,為市場“添薪”,有助于釋放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激發潛在消費活力。
消費是生產的動力,當消費意愿被激發,市場需求勢必得到有效擴大。消費貸貼息政策,不僅減輕了消費者的利息負擔,更傳遞出國家鼓勵消費、提振經濟的明確信號。不同于傳統的發放消費券等方式,貼息政策通過市場化機制運作,借助商業銀行成熟的信貸體系和風控能力,能夠更精準識別真實消費需求,提高政策效率。不僅有利于消費者和生產企業,也有利于銀行業,更有可能實現多方共贏。
當然,任何政策都需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如何確保貼息資金精準發放到真正有消費需求的居民手中,是政策執行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這需要金融機構加強對貸款用途的審核和監管,確保貸款資金確實用于消費領域。如何平衡風險控制與便利享受,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測和引導。此外,貼息政策勢必增加財政支出,需合理評估政策的長期可持續性,以及對財政收支平衡的影響。
消費貸貼息政策,體現了國家對民生的關注,通過減輕居民消費負擔,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但消費者也需理性看待政策紅利,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和還款能力適度借貸,避免過度負債。貼息只是幫消費者節省了一部分需要歸還的貸款利息,不可錯誤理解為免息貸款,更不可錯誤理解為貸款反而有利息可拿。
消費是經濟循環的終點也是新起點。消費貸貼息政策,有望激活消費市場的一池春水,通過真金白銀的補貼暢通經濟循環。政策最終成效或許尚待觀察,但其開創性的政策思維值得肯定。隨著政策落地見效,更具活力的消費市場圖景,值得期待。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