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明(證券時報記者)
每逢節假日,深圳許多商業綜合體人流如織,港客來深消費的熱情不減。從蓮塘口岸出來再坐兩站地鐵,即是充盈著市井味道的蓮塘菜市場,深得港客的喜愛。走遍深圳你會發現,東門步行街依舊充滿人氣,水貝珠寶圈、華強北商業街總能見到提著大包小袋的外來消費者……與此同時,深圳推出一攬子促消費政策和活動,持續提振消費信心。可以說,這些都是深圳消費市場人氣“旺”的體現。
根據深圳市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上半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302.22億元,同比增長5.9%。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展現出了深圳經濟的強勁動力。另一邊,深圳在上半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72.03億元,同比增長1%。
在眾多經濟指標中,普通百姓對于消費的變化應當是最有切身實感的。上半年,深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幅度僅為1%。消費雖仍保持擴張,但相較此前一段時間10%以上的增速,有所放緩。這與近期各處商圈人流如織的現象似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溫差。
為什么各大商圈人氣火爆,但消費數據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雪菲告訴我,總體上看深圳消費現狀是“港人北上”熱度不減,人流物流資金流指標總體活躍,但社消總體增長緩慢。其中,消費占比較大的汽車消費較為低迷,拉低了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這也是導致消費現狀和消費者感知不太一致的原因之一。
正是在2023年,深圳首次邁入萬億元消費城市。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躋身萬億元消費城市后,深圳消費在高基數上繼續實現增長,還是釋放出一定的積極信號。
近年來,深圳不遺余力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各區結合自身特點推出諸多舉措發展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此外,政府還“真金白銀”投入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包括《深圳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及10個專項方案,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其實,在上半年的深圳社消數據中,還是有不少亮點數據出現,例如消費升級類商品保持增長。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分別增長5.9%、2.7%。網上零售持續增長,限額以上單位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3.7%。所以,多數消費者目前面對消費只是更為“理性”,“理性”消費也同樣充滿新的機遇。
那么,跨過“萬億”門檻后,深圳要如何持續挖掘消費潛能?如何做到“旺丁又旺財”?劉雪菲認為,深圳首先要穩住消費電子、家電家居消費的增勢,推動汽車、消費電子等大宗消費品的以舊換新工作,還要面向全國和全球市場,重視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挖掘市內消費潛力并開發境外消費市場。最后,深圳應大力發展電商消費,優化跨境電商生態,與頭部跨境電商平臺共同謀劃促消費活動。
在我看來,對于眾多的深圳商業綜合體而言,要著力打造標桿性品牌項目,增強消費黏合度,引入更多爆款首店,創造更多消費增長點。與此同時,優化消費軟環境也同樣重要,應探索建立“互聯網+快捷維權”機制。此外,前幾年推出的“消費券”也是好辦法之一,并且要適度增加適用范圍和降低使用門檻,以提振消費信心。多管齊下,“旺丁又旺財”的愿景就會在深圳實現。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